姑叫哥哥
![]()
对待和放置南京这个敏感性、话题性爆棚的城市,也许需要借鉴一下历史经验和智慧,这里展示一下五个历史片段!
南京做江苏省会,不仅是江苏人的一个“鲠”,也是南京人的一个“鲠”,这是明摆着的事实。但这个“鲠”,不管是于江苏人来说,还是于南京人来说,都不是自己能力所能解决的。要挖除形成这个“鲠”的那根刺,无论是江苏人,还是南京人,大家都应该去到对的地方找到对的部门和人,去表达,去请求……。但依本人来看,这根“刺”,即使找到了合适的地方、部门和人,一时半会也难以挖除,因为,南京本身对于现在国之相关方面来说,就是一个大“鲠”,但却没有到去挖的时候。为什么?
南京的敏感性超乎想象,不是那么容易解除的!在还没有解除南京敏感性的情况下,贸然去拔那根“刺”,去挖那个“鲠”,是会造成很多新的问题的。南京不是个普通的城市,只要具有客观的视角公允之心,就不难发现这一点。南京历史、文化十分强大,影响深远,不说别的,就看现时网络上出现的各种之争,总是很能轻易就扯上南京……。南京如果是安庆那样的城市,是洛阳那样的城市,是桂林那样的城市,也许问题早就解决了,但南京不是的……。面对南京,相关方面也是很难处理,这是一个历史、文化十分强大的城市,这是一个身处于关键地理节点上的城市,这是一个中国现今一些历史遗留重大问题还牵涉、纠缠、羁绊着的城市,这是一个敏感性和话题性爆棚的城市,这还是一个前朝之都……。面对南京,相关各方都应该有一个客观、理性的态度,怎么做,才是比较洽当的?虽然南京真得难以“摆放”,但也不是没有正确对待之道的!凡事皆有比较好的解决方式,解决南京这个“鲠”,也会是有的!那应该如何去做呢?这不是我这个小民能的!但我可以在这里展示几个历史片断,也许从中可以寻得答案吧!
片段一:秦始皇听信方士之言,掘垄开渎,以泄金陵王气,并改金陵为秣陵(长马草只配放马的山地),结果二世而亡!而亡了秦朝的两大力量,虽然并不是出于金陵,但却都在金陵左近,一是北不远的刘,二是南不远的项。秦亡三百年后,金陵仍然成为王者之地……
片段二:隋文帝攻入南朝陈代首都建康,灭了南朝成就大统,下令平毁建康都城,移走扬州州治,虽然其后维持了金陵一定的行政地位(先设置升州,后移回扬州,后又改为丹阳郡,行政级别并不算太低),但结果还是二世而亡!而隋二世亡在了离金陵极近的江都(现扬州),并且是在等待修建丹阳宫室以迁都丹阳(现南京)期间……
片段三:唐代一再以行政上降级来贬低、打压金陵,但金陵仍然在整个唐代期间还维持了一定的繁华,安史之乱中,还是出现了“永王迁都金陵”之事。安史之乱后,唐王朝实际上名存实亡,进入长期的蕃镇割据时代,皇帝不仅受制于各节度使,还一直被宦官控制,甚至好多皇帝是太监拥立的,唐灭亡后,金陵马上重新崛起,成为一方权力中心,成为南唐国都……
片段四:宋代以来,也许是汲取了历史教训,历朝历代均给予了南京一定的尊重和行政地位,明朝相继成为国都和双都之一的南都,清代成为地位类似于甚至高过于现今直辖市的两江总督所在,这些朝代,均存在了不少年,起码没有二世而亡……
片段五:新中国开国伟人,肚量大如海,心胸广过天,为人民服务,普天之下一视同仁,不仅期望“虎踞龙盘今胜昔”,而且保留了南京之名,把军区中心等相当一些大区域中心设置在南京,而且还在建长江大桥时有人以南京长江段地理、水情复杂建议在附近别的地方建设时,力排杂议,指定一定要在南京。在伟人的开创和指导下,新中国迎来了现在的复兴和盛世……